|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绥德历史

绥德历史

关键词:绥德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绥德县人民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uliwe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47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绥德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境内出土文物的推断,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定居,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量的人类在这里生息,遍布于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土语米面场)充分说明这一点。
   上古为五龙氏地(人皇之后,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兄弟五人乘龙上下曰五龙氏。)
   夏、商为雍州之地(禹分天下为九州,雍为其一。)
   周为荒服之地(周天子划侯国为甸、候、宾、要、荒五服戎狄为荒服,见《史记·匈奴传》)。
   春秋先为赤翟(狄)、白翟共居之地,后只居白翟(见《史记·匈奴传》、《春秋》、《史记·晋世冢》)。
   战国属魏上郡。(见《史记·匈奴传》)。后上郡归秦(见《史记·秦本记》)。后属赵为肤施(见《史记·赵世冢》·《史记正义》)再后又属秦仍为上郡(见《史记·秦本记》、《史记·赵世冢》)。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始皇帝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上郡为其中之一。今绥德为上郡(见《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记》、《广韵》、《通鉴辑览》等)。上郡辖肤施、高奴、雕阴、阳周等县(肤施城在今县城,一说城东之义合,另一说城东南之铁骑坪),值得一提的是,此处为秦公子扶苏自尽和埋葬之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改上郡为翟国,由其所分之翟王董翳管领,翟国都于高奴。
   汉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翟国地归汉,汉仍置上郡、肤施县。上郡治肤施统领肤施、独乐、阳周、白土、奢延、高奴等二十三县(见《汉书·地理志》)。
   新莽时,改上郡为增山,增山领上陵广信、积粟、卑顺等十四城。
   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增山复为上郡,隶并州。治肤施。上郡领肤施、白土、奢延、雕阴、定阳、高奴等十城(见《后汉书·郡国五》)。
   汉永初五年(111年)零羌占上郡地,上郡治所遂徒于衙(今白水),永建四年(129年)上郡归旧土。永和五年(140年)冻羌侵上郡地,上锦治所徙居夏阳(今韩城)。中平元年(184年)前后,羌胡大掠上郡,上郡郡治又徒迁(见《后汉书·顺帝记》)、《晋书·地理志》。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郡改入冀州管(见《晋书·地理志》)。
   晋初隶并州,无建置,有时仍曰上郡。永安年(304年)后,匈奴、羌氏不断占领,故较荒乱。
   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后,入大夏赫连勃勃之吴儿城。(见《元和志》。吴儿城在今四十铺附近,一说在城西二十五里吴儿砭一带)。
   北魏(386--534),拓拨氏建魏,实行州、郡、县制。在今县东界设政和县,县东部属之。今县西则属魏平县(治所在今子洲县老君殿一带)。政和县与魏平县均属东夏州之朔方郡。(见《魏书·地形志》、《陕西地理沿革》)。
   西魏(535--556)的行政建制因循北魏。因局面混乱,废设无常。废帝元年(552年)在今县城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在今县东(义合一带),设安宁县,县东南(崔家湾或河底)设安人县。绥州辖三郡:安宁郡、安政郡和抚宁郡。安宁郡辖六县:上县、安宁县、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此期三级并置,上县既是州治又为郡治。(见《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
   北周(557--581),仍设绥州、安宁郡和上县。另在县东部置义良县。绥州领四郡:安宁郡、安政郡、绥德郡、抚宁郡。安宁郡领七县:上县、安宁县、良乡县、安人县、绥德县、延陵县、城中县。(见《隋书·地理志》《元和志》、《陕西地理沿革》。)
   隋(581--618)初实行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不久改绥州为上州,三年(607)撤消上州设立雕阴郡。开皇三年改安人县为吉万县。大业元年撤安宁县、吉万县、义良县,并入上县。雕阴郡领十一县:上县、绥德县、延福县、大斌县、儒林县、开疆县、抚宁县、真乡县、开光县、银城县、城平县。大业十三年(617)梁师都称帝,今县城属梁国。(《隋书·地理志》)


 唐(618--907)实行道、州、县虚三级的行政制度(因道是监察区域,不是真正的一级行政区域,故称虚三级)。唐初今县地梁师都占据,唐武德三年(620)于延州丰林县侨置绥州,六年绥州徒置延川县,七年又迁于魏平县贞观二年(682)灭梁师都,绥州迁回上县。天宝元年改上县为龙泉县。绥州隶属关内道,领辖五县:城平县。
   五代十国(907--960)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制。今县地仍设绥州和龙泉县但政局动荡,归属变化频繁,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见《五代史·职官考》、《太平寰宇记》)。
   北宋(690--1127)初设道,又改道为路,路下设府、州、军,在府、州、军下设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今绥德县地被西夏占据。治平四年(1067)后渐次收复,熙宁二年(1069)置绥德城,隶延州。元丰七年(1084)又把延州的米脂寨、义合寨、浮图寨、怀宁寨、顺安寨、绥平寨等六寨改属绥德城。元符二年(1099)改设绥德军,隶永兴军路,辖清涧城,临夏城和米脂寨、克戎寨、白草寨、顺安寨、永宁寨、开光寨等等。
   元(1271--1368)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今县地归绥德州直辖。绥德隶属陕西等处中书省之延安路,辖领清涧县、米脂县(见《元史·地理志》、《陕西地理沿革》)
   明(1368--1644)实行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州、县四级制,今绥德县地仍为绥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撤消,后又复设,隶延安府,领米脂县,洪武七年(1374)至十三年曾领佳县、吴堡县,明初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曾领清涧县。洪武初置延绥镇(明边陲要地,九大重镇之一)。洪武六年(1373)设绥德卫(军事机构)。延绥镇初领神木道、榆林道、靖边道、以及绥德卫、庆阳卫、延安卫、榆林卫共十二营堡三十六城堡。绥德卫辖百户所五十个。成化九年(1473)延绥镇移治榆林(见《明史·地理志》、《明统一志》、《陕西地理沿革》)。
   清代(1664--1911)的行政制度是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四级制。清初今县地仍为绥德州,隶领关系未变。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辖领米脂县、清涧县。雍正九年(1731)神木倒改为分巡延绥廊道,移驻绥德,辖延安府、绥德州。十三年有增领吴堡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延绥廊道移驻榆林。(见《陕西省通志》、《陕西地理沿革》)
   民国(1312--1949)初设省、道、县,后设省、专署、县。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绥德县,隶属榆林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消道制,绥德县直属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八月在绥德县城设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统管绥德、吴堡、清涧、延川、延长、安定(今子长县)、安塞、肤施(今延安)、保安(今志丹县)。1940年二月绥德县解放,在绥德西部双湖峪成立绥西办事处,管理苗家坪、双湖峪、周家街等联保。又在绥德县城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绥德分区),隶属陕甘宁边区,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五县。 1944年元月绥德分区增辖新成立的子州县。1948年七月绥德分区又增辖横山县、镇川县。1949年5月绥德分区改属陕北行政公署(驻地延安)。
   1950年5月,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绥德分区专员公署(绥德专区),隶属陕西省,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州、子长、延川等八县。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消,绥德县划属榆林专区。1956年12月清涧、子州、吴堡三县并归绥德县,1961年10月划出。1969年榆林分区专员公署(榆林专区)改称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榆林地区),绥德县属之,一直至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