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

关键词:绥德石雕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绥德文库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uid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7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的绥德县,古称上郡。北依万里长城,东界黄河,位于秦、晋、宁、蒙四省区通衡耍枢,历来为兵家必争,是陕北政治、经济、文化之重镇,誉称 "天下名州""秦汉名邦",已为四侮认同。千百年来,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其石雕艺术,更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审美价值。探究绥德石雕艺术之源流,绥德人责无旁贷!    

绥德石雕艺术的历史渊源  

本于火,人类的文化再造却在于石。绥德先民遗留至今的绥德石雕艺术,令人赞叹不已!

伴随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部落弓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群告别而创造的人类文化,史学家贯以旧、新石器两个时代为称谓。其间,诸如石刀、石斧、石矛等石具不断发明创  造,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古绥德州民先祖,无疑也同样历经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  斯。据史前人文遗迹和资料记载,古州城地域内的山川村  社,到处遍布着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如义合镇党家沟  村的龙山文化遗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义合镇天火畔仰韶文化遗址,面积达12万平方米;义合镇暖泉沟龙山文化遗址(与仰韶文化重叠)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在这些遗址上出土的大量石器、石具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用智慧凿石谋生,不断开创人类文明。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肘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就更是枚不胜数。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扶苏屈死于城南二里许之卢家湾,遂有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伺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与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拙土的东汉网像石,足以证明石雕艺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借着得大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了石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一支数以干计万计的石匠队伍,不仅为省内外城乡建设打造出了光彩夺目的雄伟建筑和斑斓绚丽的石雕艺术品;而且,经绥德工匠所雕刻的石狮子已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绥德有"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等美称。  

绥德石雕艺术独具特色  

无论是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还是文化集中表现的寺观庙词,以及名胜景观,朴素古拙,精湛别致的石雕工艺都为这座古老的塞上文化名城铸上了辉煌。  

1、      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  

经历四千多年,从穴居中熬过来的绥德人作此群楼栉比、雕栏画栋的当今世界,以劳苦大众为主体的绥德平民阶层追求和向往的仍然是石窑洞。可以说精美别致的绥德石窑洞,囊括了数千年来宅居文化的大成。诸如"明五暗二六厢窑" "硬锤细錾出面面,楞门墙框独院院"的石窑洞和五脊六兽龙门(俗称大门),对口护门石狮子、石门墩、迎门雕花石照壁,步人庭院的石床、石台阶,宅顶的飞檐挑石穿廊,石窑檐,窗前的水磨石窗台以及宅居内的水磨石炕栏、石灶台、石炕圈、石橱柜、石储仓等等;又如远古时代使用的石刀、石斧、石矛和现代生活中仍在使用的石钵、石杵、石碌碡、石碾、石磨等等。这些石器伴随着人类社会延续至今,无不展示出世世代代的绥德人所执著追求的浑厚、庄重、人力、纯朴之美。这些与绥德人生至为贴近的石文化大观之所以能与世长存,独树一帜,其原因就在于它与恒以交通闭塞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社会人生相依为命,既无视草原游牧文化之人侵,亦不为明、清而后的泊来文化和商品经济所动心,绥德古城独守"古老"

  2、 汲取汉画像石的艺术营养  

绥德汉画像石的发掘、收藏,始于 "王得元"墓葬"。此后,环古州城东、南、西、北,沿无定河两岸的地下,又有如西河太守 "杨孟元“ 墓葬,四十里铺、二十里铺以及葡葡梁汉墓群殊多发掘,目前为至,为绥德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石有500多块。这一批刻在石头上的历史问卷及其墓志铭文,充分表明了绥德石雕工艺的精美,再现了秦汉时期古上郡的社会生活、人文习俗、生产实践,为我们破译、诠释古上郡当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乃至宗教信仰诸多领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所具有的文史、艺术审美价值,无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堪称文物世界之精粹。

绥德汉画像石的开发,为绥德石雕工匠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民族传统的石雕工艺珍品,使他们不断地汲取汉画像石的艺术营养,使石雕艺术得到了迸一步的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3、 观庙伺石雕艺术 

   古老的绥德州城,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可谓人神并存,互为依托。借助民风习俗与神文化,绥德古城四围遍布寺观庙宇,香火会事四季不断。如古州城区所属的观音寺、天宁寺、关帝庙、扶苏庙、云岩寺、疏属山阴的二郎庙、九真观、姐娘庙、蕲工庙、城隅庙和城郊四野的合龙山寺、观音寺、灵宇山、龙风山、祥云山、离泉山的祖师庙等等,皆是碑碣成林,旗杆高耸,雌狮威震八方,钟楼、鼓楼遥遥相对;其间的亭台、楼阁、香楼供桌等,都雕有奇花异草,瑞兽祥物,这些石雕群落所营造的古文化氛围与塞上文化名城"绥德,诚可谓血肉相连。尽管惨遭十年文革浩劫。许多文物古迹、石碑、石雕多被毁坏,但经我们近二十年的努力,抢救和悉心保护,仍将此残存下来的不少珍品收藏入库,不致湮没!  

4、绥德石狮独树一帜

绥德石狮是这块黄上地上的文化和经济的象征。"狮"文化在名州文库中应属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无论足那威严高大,置于庙堂高山的镇山狮,还是珍藏炕头,扶正祛邪的炕头狮,都以其显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造型意象和大胆夸张,粗细结合,自然而浑朴的雕刻技法,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专家们的称道。

 5、不同造型、不同用途和不同气势的绥德民间石碑碣、石龙柱、石牌坊

石碑碣的广泛性,从古至今,无论在绥德城乡民间的祖坟墓地、村镇大道,还是 高远偏僻山顶的寺观庙伺,多以树立碑碣来表彰先诅、纪念要事或祭奠神灵。碑有圆头碑、五脊六兽楼碑、双胶龙座碑、龟兽座蛇蛟龙牌、龙凤呈祥碑等等。或为人生所用,或为纪念亡灵,或为敬仰祖佛,普及于城乡民间的石碑碣无不以浑然天成、精妙绝伦的工艺处处显

示出绥德石雕工匠们所执著追求的浑厚、庄重、大方、纯朴之美。

    石龙柱、石牌坊,更集绥德石雕工艺之大成。无论是建筑物体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奇妙、雕刻之精细,莫不以气势恢宏,浑然一体,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有2002年新修的神龙大道的五根龙柱和学子大道南端的"天下第一石牌楼"足可援为佐证!五根龙柱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为寓意而构图,深刻的蕴涵,就在于阴阳和谐,相乘相诲的运行规律。

   2003年,新建于无定河与大理河两河口岸的永乐大道石雕版画,更为精彩,更为引人。版画采用浅浮雕刻绘,九个编目、365幅不同内容、不同两面组成的石版画长廊,将会成为绥德石雕史上的又一奇迹。漫步长廊,观画静思,使人顿感华夏民族之伟大,黄土文化之厚吏,绥德民间石雕工艺之博大精深。

     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宣泄,是绥德男人的一种艺术。他凝结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高大、英威、彪悍的气质;更能体 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 精神。所以,从古至今绥德的石雕工匠们,以明快简括的刀法,大胆随意的想象和日然姻熟的雕刻技术,雕出了绥德汉 五彩斑谰的情感世界。无论是雕刻的人物、山水、花草、禽、 兽等丁艺品,还是雕刻的石狮、龙柱或石牌坊等大型建筑物;亦不管是从地下挖掘出的的汉画像石,还是世代相传珍在老乡家炕头的石狮子,都发展了传统的石雕技术,使继承、再造各石新意。绥德石雕艺术,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扩的笔触,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为举世瞩目。诸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双眼瞄一张口” 就是炕头石狮雕技的最好概括,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肘代精神。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很高的,它对我们研究人文学、民俗学、历史学、民族学、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都有很高的价值。

绥德石雕之所以能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是因为它表现了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活的神韵。在这块贫穷、干旱、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黄土地上,绥德汉创造的显属中华民族艺术本源的石雕艺术,凝聚了真正的写意传统、纯正的民族特色,它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那种浑厚、纯朴呐气质,具有浓郁的泥土芳香。在创作方法上随意、大胆、粗扩、泼辣、大气磅礴、大匠风度,并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阴刻、阳刻、线刻并用等手法,线刻中阴线与阳线灵活多变,真可谓神能人石,石能传神。绥德炕头石狮中呐两面狮,绝对是立体派的东西,毕加索探索了一辈子的立体派,在绥德的民间则随处可见,绥德被誉称为"石雕之乡” 当之无愧!

(文/朱维全 郑明亮)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